个人信息

孙强书法艺术网(德州)

性    别:

籍    贯:山东陵县

擅    长:隶书、行草、小楷

毕业院校:毕业于滨州医学院(本科学历)

职    称:副高(医学)

师    承:

头    衔:一级美术师(书法)

注册时间:2022-05-16

到期时间:

总访问量:

相关人物

艺术简历

孙强,字延童,号若天,又号古楼。一九七零年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陵县(原籍贯名)。现为: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、德州市市直书法家协会理事、中国电建集团书法创作基地顾问。擅长隶书、行草及小楷。主攻隶书,喜作大字。多次晋京学习进修于中书协举办的书法创作培训班,参加山东省书协举办的高级创作研修班。求教于诸名师名家。
 个人简介
中文名:孙强
别名:字延童,号若天、古楼
国籍 :中国
民族 :
出生地:山东陵县(原籍贯名)
出生日期:1970年11月
就读院校:
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法创作培训班 (两期)及山东省书协书法高研班 。

(1) 毕业于滨州医学院(本科学历)
(2)结业于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法创作培训班 (两期)及山东省书协书法高研班 。
 学书历程 
初学书由唐代楷书入,先学颜体,后慕欧体之结体严谨,褚河南之清灵,皆有涉猎。行书初学宋代米南宫,知其出于晋代二王,探其源而学王右军。草习唐代孙虔礼,参学张长史及僧怀素。
积岁略有所悟,知颜通篆籀笔法,褚书清新似东汉《礼器碑》,于是直取东汉诸碑刻,以《礼器碑》为主, 探本溯源。学隶后方知,汉代隶书乃书法分水岭也,上接古文字,下开新体之变。行书草书亦出现于同时代,为正本清源,更加坚定了学习汉隶的决心。
汉代隶书耽思于《张迁》,《石门颂》,《乙瑛》,《西狭颂》,《封龙山颂》,《鲜于璜》,《曹全》,《衡方》,《史晨》等十余种碑刻及简帛。学习上述隶书代表法书后,才识隶书之面目,晓隶书之笔法;知清丽秀逸和朴拙浑厚之美。
学习汉代隶书立定脚跟后,又溯流学习清代隶书,于金冬心,邓顽伯,赵之谦三家用功最勤,少有所得,知隶书之流变。
艺术理念:守望传统经典法书。
人生格言: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。
座  右  铭:以出世的精神,过入世的生活。


 入展获奖 
2009年10月 英潮杯·德州市首届书法篆刻大赛优秀奖
2010年12月 兆光杯·德州市首届书法临帖精品展入展
2011年5月  德州市庆祝建党90周年暨五四运动92周年青年书画摄影展二等奖
2011年8月  德州市市直机关纪念建党90周年书法绘画展书法类二等奖
2011年9月 中国移动杯·德州市第二届书法篆刻大赛入展
2012年7月 家乐居杯·德州市直机关“庆七一,迎十八大”书法绘画展一等奖
2012年9月  洛北春杯·首届电视书法大赛二等奖
2020年8月   “银丰地产”杯2020山东省青年书法大赛入展
 
 人物生平 
  渐悟书法 
文/孙强

不知何日,外祖父写的一手典雅纯正的毛笔楷书,深深打动了我。
激起了我对书法——严格说是写字的挚爱——当时还不知书法艺术是何含义。由此对于书法便一发而不可收。
方少时,对于写字,按照外祖父的指教,学习劳动之余,暇有时日,或以树枝画地,或挥毫习之。现在回想起来,当时所谓的习作,是那样的稚拙。但就是这样的坚持铸就了我对书法的更大爱好,使我踏上漫长的探寻书法艺术本源之路。
近而立之年,随着阅历和知识面的加大,和对艺术感悟的加深,为了寻求和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,工作之余始发愤精心研习书法,以高度的艺术水准,要求规范自己的临帖和创作。
及至壮年,才把自己的作品示人,求教于诸方家。期间的坚韧和执着,得到了时贤的认可肯定。随着学习的深入,愈加痴迷于书艺,学之愈深,爱之弥坚。寝饭之时,亦常思之。
技进乎道。说到道有可能有些神圣了。书道,茶道等等,不只是单纯技法层面上的问题,是更深领域的广泛吸收、接纳和包容,是更深层次的领悟。书道将是我今后长时间探索的方向和内容。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面,常读书史、书论之作,哲学、文史之文。时念古人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之训。
由于太挚爱书法,家事有时关心不足,我唯有以取得成绩来回报和感谢家人、亲人的支持。同时,用之回报我所尊敬的前辈、师长、挚友对我的提携、关怀和帮助。
书法我的至爱,正如屈原语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。不变的是追求,永恒的是探索。
如上是所言,望众家赐教,恳求鞭策!
 
 学书心得 
 执聿心解——笔法篇 
文/孙强

楔子:赵孟頫云:“用笔千古不易”。通过我的学习体会,我认为诚如他所云。结字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字的衍化及书写者的学养个人爱好等,可以有不同的面目,但是书写文字使用的毛笔其制作和执使之法却变化不大。因此毛笔的挥运之法基本一样——故作高深和另出新样的用笔之法除外,不在本文的叙述之列。聊作数语,心解如下:
(一)执笔
关于毛笔的执使之法,古人有谓“执笔无定则”,但其要领当以五指执之,五个手指各有分工,即:擫、押、钩、抵、导——拨镫(燈)之法,无外乎“指实、掌虚、腕活”的总原则。指实,是指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并拢,关节松弛。一般习惯认为是“指死”,这是受一个传说的影响所致。一日王献之练习笔法,其父王羲之突然从其背后猛然拔其手中的毛笔,未能拔出,王羲之便说王献之必成大器。上述故事及王羲之的原话无从考证,我认为其有一定的道理但需要用心体会。如果并拢的四个手指和拇指死死地拿着毛笔,关节僵硬,那么毛笔是不能随心所欲的使用的,不利于毛笔性能的发挥,也就写不出美观的书法,当拇指和并拢的四个手指,以圆形或水滴样围拢——即“龙睛”、“凤眼”之说,手掌中间自然是空虚的,也就是东坡所说的“要虚而宽”,那么手指的运动就不会受影响。腕活,是指运笔时手腕灵活不僵死。再就是,关于“掌竖”的问题,我认为是整个手掌竖立,虎口和竖立的前臂在一个水平面上。
(二)运笔
(1)起笔
舔好的毛笔笔头是个圆锥状,用其书写汉字时,有个打开的过程,也就是起笔。根据笔锋打开时的运行轨迹不同,可以分为“逆锋、回锋、裹锋、直下竖切(或横切)”等不同笔法。留在纸上的笔划形态也有所不同,最显而易见的是“方笔、圆笔”两种笔划,但是其中的运动方向是不同的。这也就是碑刻笔法模糊,留给后人想象和发挥的地方。现在暂以正书为例谈谈起笔,下面再专说行草的牵丝问题。篆书和隶书的碑刻作品,起笔多数圆笔,多用“逆、回、裹”笔法。清代赵之谦的隶书多用魏碑笔法,是为创新。楷书(以及魏碑),起笔多为方笔,运用“直下竖切(或横切)”,为多。但是颜体楷书多含篆籀笔法。楷书的竖划先以横切入笔,然后行笔,点划只是竖划的缩短截断。
(2)行笔
笔锋打开了,开始书写笔划了,也就是行笔。应该是让笔锋在笔划的中间行走——只要笔锋不在笔划之外即可,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中锋行笔”。如果笔锋跑到了笔划的外面,就是“偏锋”了,不合古人的用笔之道。铺毫行笔的过程中又包含“提、按、捻、转”等动作,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丰富的线条。
(3)收笔
收笔就是把打开的笔毫拢起来。有的是回锋收笔,即“护尾”,篆书收笔多用此法。有的是渐提渐收,即“平出”,隶书收笔多用此方法。作为典型的八分隶书的撇划,收笔时重按,或出锋或者不出锋。楷书收笔比较复杂,有的顿一下,有的斜切拢毫,竖划撇划渐提渐收,竖划有的做垂露状。隶书和楷书的捺划拢笔差不多,只是笔势不同,风格不同,形成各自的特点。为了强调力度,收笔时大都要求“力运笔端”,不要薄、弱、浮、描、滑。
(三)关于行草书的“牵丝映带”
行草书——仅帖学的墨迹为例——行草书的刻本暂且定为碑刻(待商榷),为了强调笔势字势的连贯性,起笔多以“顺笔搭锋”为之,行笔收笔变化多端,不可尽详,需用心揣摩。这也就是草书最难写的根本原因之一,当然还有字形和偏旁省易等等问题,暂不谈及。
管窥书法,示之求贤,望不吝赐教。
 
 书法创作观 
 继承传统,贴近生活,服务百姓,弘扬时代主旋律 
文/孙强

中国书法和汉字相伴而生,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。同时,中国书法又是一门古老而又传承有序的艺术门类。
作为中国书法这一艺术的载体——文字,其产生和不断的衍化,对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延续,功不可没。文以载道,文字的创立及功用正如东汉许慎在其所著《说文解字—序》中所说。自不待言。
自从文字产生以后,用以记录其并得以保留下来的方法很多,如刀刻,陶范,以毛笔书写等等。别的方法暂且不说,但就是毛笔书写来说,关于毛笔的使用和书写之法,可以说众说纷纭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。我想说的是,书法——用毛笔书写汉字,书写有“法”,而且有法可依。绝不是信手涂鸦,恣肆妄为。如果无法和乱为的话,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就不会传承有序,而且一直焕发艺术的青春。之所以好的大家公认的流传有序的书法作品——也就是传统的经典法书,能够彪炳史册,为后世敬仰,让更多的后人愿意临摹学习。原因是不言自明的,那就是一代一代的有识之士,共同维护爱护着中国书法这个既古老而又年青的艺术奇葩,并让其在一代一代的书法工作者手中传承。
关于继承的问题,我认为首先是要对古人,对历代经典的法书作品,进行深入的研究学习,理解和贴近名碑名帖,做到为我所用,建立自己的书法语言,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。
再就是,作为书法的书写对象——文字内容,我多选取人们喜闻乐见的,反映人们生活的东西。做到贴近现实生活,让老百姓愿意接受并喜欢。并且多写一些激发人们斗志,激励人们进取,提高我们民族凝聚力和歌颂我们伟大祖国母亲的内容。以其讴歌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,宣扬时代的最强音。不给人写“难得糊涂”之类的内容。自所以这么说,是因为做人是聪明一些好呢,还是不思进取,消极落后。我是取前者的。
关于书法风格我亦持上述观点。


 匾额书法文化漫谈 
文/孙强
 
引言(据载)。匾额即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。可以这样理解匾额的含义:用于悬挂作装饰之用;反映建筑物名称和性质;表达人们义理、情感之类等。
匾额,字数较少,多是横幅,主要悬挂于楼堂馆所以及居家、居室和书斋的门楣或者其正门之上,以及居室内合适的地方。讲究正大气象和醒目。
匾额所书内容多为所题馆所、居所的名称;励志之句;警言警句;表情达意的词句。其用于表明所悬挂之处的名称,装饰环境;以所书内容激励和感染人,书以言志;表现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,如动静,正奇,阴阳等等。
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。它把中国古老文化流传中的辞赋诗文、书法篆刻、建筑艺术融为一体,以其凝练的诗文、精湛的书法、深远的寓意、指点江山,评述人物,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。
匾额书体以篆、隶、楷书为主,少用行草书和大草;多是榜书大字,字体大小之间悬殊不大;要收放有则,疏密有致。
匾额题写和建筑。东方古典建筑,讲究方正,所以字体也要以方正题写,讲究中正平和;用牌匾突出其文化内涵,提高文化品味。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。西方建筑讲究创意创新,突出个性,所以题写要和建筑风格协调。
榜书初探
文/孙强

榜书,古曰“署书”,今又称“擘窠大字”。据载在秦统一文字以前,榜书就出现了。明代费瀛《大书长语》曰:“其曰署书者,以大字题署宫殿匾额也”。康南海曰:“榜书有尺外者,有数寸者”,又曰“作之与小字不同,自古为难。其难有五:一曰执笔不同,二曰运管不习,三曰立身骤变,四曰临仿难周,五曰笔毫难精。有是五者,虽有能书之人,熟精碑法,骤作榜书,多失故步,盖其势也。”
榜书用于衙署名称、牌匾书写,园林景观、名山大川巨幅题字及地书书写等等。书体从单一使用正书,发展到使用行草书。
创作榜书大字,或站立,或蹲着,或坐着,要做到松肩、离臂。字大数尺,伸臂肘以代管 ,奋身历气。字大寻丈,身手所不能为,则若持帚为之。
榜书字大盈尺,在选择工具上有所取舍。康南海曰:”笔毫当选极长……字过数尺,非笔所能书,持碎布以代毫,伸臂肘以代管……若拓至寻丈……或谓持帚为之”;纸必当用熟宣为好;饱蘸浓墨淋漓。“真所谓非精笔佳纸,晴天爽气不能为书”康南海云。
关于“执笔”,康南海曰:“榜书,操笔亦与小字异,韩方明所谓:「摄笔以五指垂下,捻笔作书」”。古人又有“握管法”,即用手紧握笔杆,利用肘、腕、臂、腰之力书写。此二法不同于陆希声的“五指执笔法”。
站着、蹲着、坐着写大字执笔方法不尽相同,但应符合执笔之要领。写大字,执笔要低,指实掌虚。现在流行的”地书”书写,需用全身之力,以巨大工具进行创作。
如元代书家陈绎在《翰林要诀》中说:“悬腕以书大字“,”悬腕则笔势无限,否则拘而难运”。写大字当悬腕为之。运笔腕活,讲究“起、行、收”。万毫齐力,或含毫裹锋,或平铺,力求线条迟涩,老辣。
作榜书大字讲究气势。康南海曰:“若举石臼,面不失容,则非其任矣”,即是摄人魂魄,荡人心胸。榜书不是简单的放大书写小字,结体要变化于小字,要大气、雄浑、肃穆、端正。为了体现榜书的动势,笔画不宜太直,太直显得呆板,笔画要曲中求直,古曰“折钗股”。结体做到收放有则,疏密有致。密者疏之,求细求轻灵;疏者壮之,求粗求壮。结字无外乎平正和奇側,也就是”正”和”变”。明代李淳曰:“方端匀称为贵,偏斜放肆为忌”。
现以正书加以探讨:
(一)平正
按结体一般规范构成字的面貌,追求的是对称、均衡、和谐、稳妥的结体,表现的是安定、庄严、端正之美,动感蕴于静稳之中,体现一种中和的美。原则是,中正以立体、匀称以求美、平衡以求静、大小求和谐。同时亦分方笔圆笔。
(二)奇側
如果一味以“正”为贵,就会造成程式化。有“正”的一面,还有否定“正”的“变”的一面。即,打破原有的平衡,组成新的平衡。在奇中求正;在险中求稳;在变化中求统一。
首先,结体之变是对线条作的不同的处理,直线、弧线、曲线、折线,因势利导,夸张或抑制。产生不同的效果。其次,寻求笔势的变化。字有“势”,笔也有“势”,字势决定着每一画的笔势,反过来笔势影响着字势,此二者相互依存。再次,局部的处理必须服从整体要求,形成一种“顾盼有情”的呼应关系。处理好“点画之间”、“纵横之间”、“正偏之间”、“大疏大密”、“错落移位”等关系。
以拙作示之求贤,恳求教正!
辛丑夏日德州孙强谨识于不息斋
参考书目:
1.《明清书论集—广艺舟双楫》(崔尔平选编点校),康有为著,上海辞书出版社,2011年5月第一版。
2.《书法结体研究》,王颂余 傅以新著,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,2007年5月第一版。

 

 人物评价 
 我结识的孙强 
文/章巧贞(原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书记、副主任)

山东孙强,书斋号不息斋。工作之余,工文善诗,尤在书法艺术上潜心精研,心无旁鹜,擅长隶书,喜作大字,成绩斐然。笔者因公事与他相遇,当问及他习书有无捷径时,他笑曰:“守望传统经典法书,走最艰难的路。”
笑谈背后是他深深的体悟,亦是他多年来致力于书道的真实写照。他自少年习书,多年来虽有间断却未曾搁笔,近几年更是每日早起晚睡临池不辍。他的体会是:书法艺术的成功,一要靠扎实的笔墨技法;二要靠长期的读书阅世;三要靠独自的悟性禀赋。三者中,笔墨技法可经过艰苦的训练而得,而禀赋悟性除了天赋所赐外,更来自于读书阅世的陶冶和练达。所以,笔墨训练和读书养性二者最为重要,然后通过体察参悟,厚积薄发,从而达到自己所追求的高度。
孙强眼光很高,对自己要求甚严。坚持尊重传统,取法高古,力求书法的线条、结构、笔墨、用意、布局中求真求善求美。其书法都由唐楷入手,上溯秦篆汉隶,在广泛研习临摹古人法帖中,用心吸收营养,化为自己的线条、笔意、神采。他为自己定的目标是:学一家为骨骼,化百家人血肉,成自家之风神。他擅长行书、隶书、楷书。行书取法“二王”,融会米芾笔意,意韵恬淡从容,线条刚柔相济;隶书得益了曹全、张迁、礼器碑,隽永厚重,刚健清新中隐隐透出雅拙之味。
在临摹古人法帖中,他极力反对那些不假思索,照抄古人法帖的行为,他认为临帖不是抄帖,临古人法帖为的是吸取营养从而化为自己的东西,在形似之外更求神似,于是他有习书“三阶段”之说:即学习临摹阶段,体会感悟阶段,通变创新阶段。因此他临摹古帖,总是先阅读、体悟、研究,从起笔、运笔、收笔、线条、结构等呼应关系中寻求书法线条的变化节奏,用笔点墨的浓淡枯润,感受书家的心态性情,体悟当时的文化意韵。他认为任何一种书体出现的成因都有其社会的、哲学的、美学的背景。在多年的书法艺术实践中,他认为从古人那是吸收得越多、体会感悟得越深,形成自己风格的可能性就越大,是为通变。但是,能否真正通变成为自己的艺术风格,还得益于书者的经历、学养、胸怀和性情等综合因素,因此在艰苦的笔墨训练之外还有一个读书养性的问题。
他出生农村,质朴的性格中隐藏着一种艰难生活造就的坚强和执著,多年来的职场历练又给予他丰富的人生阅历。他性情淡泊,身在红尘行走,却为自己营造了一方平静的心灵天空,让艺术之翼自由飞翔,读书、研习书法,占据了他全部业余时间,阅历和学养的积淀,这些难得的字外功夫是他书法艺术日臻精到的法宝。
古人评价书法有五气之说,书卷气、庙堂气、江湖气、学究气、工匠气。宗孝祖的书法作品有浓厚的书卷气,这就是和他的艺术追求和人生追求相契合的。他将自己的书法艺术追求定位于“唯美的古典主义”。在创作时,他随性率意,寻找“人书两忘,书道合一”和“以出世的精神,过入世的生活”的状态,把自己的人生理论、审美情趣融入笔墨,化为点画,在线条的空间造型中书写内心丘壑。
孙强的书法作品以隶书为主,兼及行书和楷书。其作品在稳健之中有一种超拔脱俗的意象,平和之中又蕴藉着无限的生命律动,久久观之,那些字仿佛一个个小生命似的呼之欲出,跃跃而动。古人云:“书,心画也。”林语堂先生认为:“在书法上,也许只有在书法上,我们才能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。”孙强的书法作品也是其心态性灵的外化,他认为书法艺术的线条是个人的真情外露,不能有丝毫的矫饰。平淡天成,真纯自然,所谓绚烂之极,归于平淡——这是他的艺术追求,也是他的人生追求。

 

作品展示 更多>>

荣誉展示 更多>>

个人相册 更多>>

拍卖纪录

友情链接